一、研究领域或方向
着力于新型 π-共轭有机自组装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功能应用等领域的研究,包括:1)功能导向的、新型有机共轭功能材料(小分子/大分子/高分子)的设计与合成;2)精确构筑和调控有机共轭功能分子的纳米组装结构,构建基于组装体的、宏观性能可控的新型有机自组装功能材料;3)有机共轭自组装功能材料在生物、光电及智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;4)引入共组装策略来突破单一组分的组装体结构和性质,以获得新纳米结构、新功能及新材料。
二、教育工作经历
2006.09-2010.06,兰州大学,化学专业,学士
2010.09-2013.06,兰州大学,高分子化学与物理,硕士
2013.09-2017.06,上海交通大学,化学,博士
2017.09-2021-09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,博士后
2021.10-今,美高梅mgm1888公司官网,教授 (青拔A)
三、学术成果介绍
针对 π-共轭有机半导体中长期存在的自堆积效应严重的科学问题,围绕此问题所导致的器件加工困难、光电性能差及功能应用受阻等难题展开了前沿性研究。主要成果包括:发展了大尺寸侧链工程对 π-共轭有机半导体进行结构优化的方法,解决了材料的液相加工困难问题;基于其优异液相加工性,提出了大 π-共轭有机半导体的溶液可控自组装方法,获得了结构可调、性能优异的超分子组装体,为功能调控奠定基础,发现了材料的光热转换等新性质;提出了共晶策略调控分子间 π-π 作用的方法,有效克服了 π-共轭有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光电性能差的问题,探索了材料在细胞成像、荧光水墨及显示等方面的应用,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化应用。
近年来共发表论文 39 篇,H 因子为 21。其中以第一作者/共同一作身份发表论文 15 篇,3 篇 J. Am. Chem. Soc.、1 篇 Nat. Commun.、2 篇 Angew. Chem. Int. Ed.、1 篇 ACS Nano 等。同时授权发明专利 3 项,撰写英文专著 1 章。荣获“上海市优秀毕业生”、上海交通大学“学术之星”、上海交通大学“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提名奖”等荣誉。